当单零件很长,而排样时有多根余料很短的时候,可以使用循环套料将长零件自动裁断排入余料内,切割完后将短零件焊起来,来提高管材利用率。
TubesT 从1.47版本开始支持循环套料。循环套料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得到高利用率,还会自动打标零件编号和焊接标志,方便对接。
循环套料是钢构版专属功能,若打开排样界面若没有循环套料的选项,需要先领取或开启权限。
(1)可用管型:目前未作管型限制,支持截面为圆管、矩形管、角钢、槽钢、H钢、T型钢等管材。
(2)接头类型:即零件被裁断时,接头处是什么形状。
软件中鼠标悬浮至后面的小问号即可看到对应的接头样式及常用参数所指:
下表是基于TubesT25V2.2版本的支持情况,若与下表不符,请《查看版本》并 升级软件 至最新版
(3)最短料头:即裁断后的得到的短零件(也称料头)长度不可小于该值。若此处参数填写600 mm,则裁断后的零件长度一定≥ 600 mm。
(4)过焊孔(TubesT 25V2.2新功能):即在H钢接头处生成过焊孔,支持设置过焊孔半径。
支持对【直切接头】、【中心Z形接头】和【斜切接头】生成过焊孔。
生成的过焊孔默认封口,其他参数与【H钢端面刀路优化】中一致。
(4)焊接位置:即允许裁断的位置范围。
若此处填写 “0<焊接位置<0.35” ,则表示允许在从零件某一端起,在长度的35%的范围内允许裁断,可以避免在零件正中间裁断。
若此处填写 “0<焊接位置<0.5” ,则表示允许在从零件某一端起,在长度的50%的范围内允许裁断,即允许在零件正中间裁断。
(5)避开孔距:即裁断后端面距离孔的最小长度。
螺栓孔等孔洞不能被焊接,否则会影响下道工序的拼接装配,所以裁断位置要避开孔一定距离。
若此处填写20 mm,则表示裁断位置在离孔20 mm以外。
如下图是一个没有孔的零件,最短料头600 mm, “0<焊接位置<0.35” 时,零件的裁断情况。绿色框内是零件的可裁断区间。
零件的可裁断区间越大,可得到的短零件长度种类越多,可放入的余料种类就越多,就可能会越省料。
(5)单零件裁断次数:每个零件默认裁断一次,若想多次裁断,可用【手动裁断】功能。
(6)裁断的零件总数:决定焊接次数,影响焊接成本。
①损耗比:
一批零件实际排样用的管材允许比理论值多,多的程度用该值表示。主要用于调节裁断的零件总数与利用率的关系。
若此处填写2%,当实际损耗大于2%时,会不断优化利用率,将损耗率控制在2%以内;当实际损耗小于2%时,会减少裁断次数,来保证在相同用管数下,裁断次数最少;
若此处填写0%,则表示实际用管数=理论最佳值,此时是最省料的。
②限制裁断系数(TubesT 25V1.1,即1.61版本新功能):
1.61 版本优化了循环套料利用率。用新版本可得到更好的排样效果。并用【限制裁断系数】取代了【损耗率】。
若不勾选该项,则不对裁断总数做约束,会优先呈现最省料的结果。
若裁断系数填写2,则对裁断的零件总数做限制。会在兼顾利用率的同时,呈现出“裁断零件总数≤ 排样结果的管材数量*2”的结果。避免裁断次数过多。
(7)根部间隙:焊接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的空隙叫根部间隙,也称装配间隙。用于打底焊时能保证根部焊透。在软件里可通过设置根部间隙,来留出该值(即使料头变短),保证填充焊液后零件长度不变。
(8)坡口参数:若您是非坡口机可忽略该项,若您是坡口机,记得开启坡口权限。
各种接头的开坡情况上文表格已详细说明。
二者的区别是光能割到的位置不同,如下图,绿色位置即为光扫过的位置:
腹板对接余量:将接头刀路从中心向翼板偏移,避免管材偏差导致无法拼接,最高设置为10mm;
如果想在排样后对中心Z接头的腹板对接余量进行调整,可使用【Z形对接刀路优化】:
循环套料会自动对子零件(也称接头/料头)添加打标编号和标记,便于下道工序分辨焊接位置。
注意:目前循环套料仅支持100根管材内的计算。